藏地石刻,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西藏石刻是藏族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是我國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風格,分布極為廣泛,因此有人稱西藏是一座沒有圍墻的石刻藝術館和石頭圖書館。西藏石刻包括石窟造像、摩崖石刻及瑪尼石刻3大類。大約是在四千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撞擊的造山運動之偉力,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奇妙地變幻成地球的屋脊。千姿百態(tài)的闊巖與石礫應是天公對這片超塵拔俗的地球高地最慷慨最豐盈的饋贈了。藏族先民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果腹,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邪,維系著長久不衰的靈石崇拜的信仰情結。
石窟造像
石窟造像在西藏為數不多,拉薩的查拉路莆是惟一一座保存石刻作品的石窟。石窟寺為吐蕃時期修建,但其中的造像是隨后陸續(xù)雕刻而成的。
造像主要分布于中心柱四周和窟壁,題材取自于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等宗教人士和贊普、王公大臣等人物,后者包括松贊干布和著名大臣祿東贊的造像。這些造像形制相對較小,風格各異,均上色敷金。早期造型具有比較濃厚的印度風味,菩薩多裸露上身,高發(fā)髻,披帛,下身穿著貼體緊身裙褲,佩戴耳環(huán)、項鏈、手鐲等飾物。
新發(fā)現的崗巴縣乃甲卻木石窟、拉孜縣拉孜石窟、達孜縣扎耶巴石窟,是繼拉薩查拉路莆石窟之后的又一重大發(fā)現。乃甲卻木石窟平面呈方形,四壁浮雕共33尊,別有獅、象、馬、孔雀、蓮花等瑞獸和花草的浮雕。拉孜石窟平面亦呈方形,后壁浮雕是如來五佛的造像。扎耶巴石窟平面呈“D”字形,前中心柱下刻有數尊動物頭像。以上3處石窟造像筆觸大氣,刀工洗練,風格古樸,其誕生年代皆為吐蕃時期。這一發(fā)現擴大了我國石窟寺的分布區(qū)域,豐富了西藏石窟的內容和形制,具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
西藏境內的石窟主要有:拉薩的查拉路莆;拉孜縣的拉孜;達孜縣的扎耶巴;日土縣的丁穹拉康;札達縣的皮央——東嘎;崗巴縣的乃甲卻木石窟;曲松縣的洛村、拉日石窟等窟群。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在西藏的石刻作品中較為流行,其顯著的特點是作品均雕刻在巨大的山體或峭壁上。作品以淺雕和線刻為主,很少有圓雕、半圓雕或高浮雕作品。
位于拉薩市布達拉宮西南側的藥王山摩崖石刻是西藏現存摩崖石刻中面積最大、數量最多,也最為著名的同類石刻作品。
從吐蕃時期開始,就在藥王山西麓長達近2公里的山崖上,雕滿了各種各樣的石刻造像,遠遠望去,儼然是一座天然的露天摩崖石刻博物館,氣勢十分壯觀。
這些石刻的造像大小不等,小至數厘米,大至數米,錯落分布其間。造像取材廣泛,既有佛國世界的諸佛菩薩、弟子、護法等各種神靈,也有高僧大德、教派傳人等大量的歷史人物。
山腳下接踵而至的朝圣者和偶爾傳來的民間云游藝人的雕刻聲,將整個石刻造像還原到凝重的文化氛圍之中。
西藏境內的摩崖石刻主要有:仁達摩崖石刻——吐蕃時期藏傳佛教石刻造像之一;聶拉木尼文摩崖石刻——刻銘為尼泊爾文字,均系陰刻橫書;洛扎摩崖石刻——共有兩處;第穆薩摩崖石刻——坐落于工布的第穆薩,保存完好;青瓦達孜山摩崖石刻——西藏地方古代摩崖石刻造像;藥王山摩崖石刻——西藏地區(qū)著名的古代摩崖石刻造像;昌都摩崖石刻——西藏古代摩崖石刻造像。
石頭是人類進化發(fā)展、人類社會文明繼承創(chuàng)造的不朽見證。從縱向和橫向來考察,西藏石刻藝術都從一個側面描繪和譜寫著藏族悠久的文明發(fā)展史,它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啟迪著后人。追溯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發(fā)展的歷史,可從歷史遺存的西藏石刻藝術里,觸摸到歷史的返璞歸真,辨識出當時的本來面目。
與寺院中的雕塑相比,這些造像盡管在造型、手印、姿態(tài)等方面遵循了佛教經典和儀軌的傳統(tǒng),但創(chuàng)作相對比較自由,打破了佛教石刻造像長期以來的機械和單調,清新自然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作品粗獷、樸實、簡練,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赤黃綠青藍紫等不同色彩的涂描和周圍飄逸的經幡相映襯,為這些造像增添了強烈的神秘氣息。
Hash:fc41c22c720733d6a8119e57188ae98e77aedfc3
聲明:此文由 純藏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