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陂這個黃氏老屋人才輩出,葉選平曾到該屋視察!
老新屋,位于興寧市坭陂鎮(zhèn)新嶺村寶墩嶺。系當?shù)攸S氏十三世祖黃元朝創(chuàng)建,始建于清朝,約有300多年歷史。坐東北向西南,為三堂四橫二圍圍龍屋,分布面積436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
機聲唧唧出人才
在興寧市坭陂鎮(zhèn)新嶺村寶墩嶺,有一座圍龍屋叫老新屋(朝宗地),始建于清朝(1768年),是由黃氏十三世祖黃元朝創(chuàng)建。黃氏十四、十五世續(xù)建完工。
在該屋中廳,掛著一幅詩配織布機的圖畫:“唧唧復唧唧,誰曾當戶織,嘰嘰咯咯抒機動,揮鞭馬蹄疾,紡車悠悠歲月馳,……省長笑喻動地詩。”這就是當年老新屋人織布場景的寫照。因此,織布成了老新屋人的傳統(tǒng)工藝,村里人常常坐在土木機前,用腳踏板,一手執(zhí)梭,一手推織機,左右來回穿梭,日月如梭過,緯線經(jīng)紗,張張布疋凝聚著他們的汗水和心血,也蘊藏著他們祖先勤耕苦織、崇文重教的故事。
舊時,該屋由于田少人多,家家戶戶都靠耕田織布維持生計,雖然織布耕田辛苦,且收入不高,但村里人用辛苦掙來的錢繳子女讀書,卻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涌現(xiàn)出許多動人的故事。
且說該屋村民黃煥全,夫婦恩愛,勤儉持家。為了多掙錢,讓自小聰明好學、嗜書如命的兒子黃麗光有書讀,不惜一切代價,購買書籍、學習用具,滿足兒子的求知欲望。他們既耕田又織布,還兼營小生意,常常挑燈夜戰(zhàn),丈夫織布,妻子紡線,每天織布到深夜12點多鐘,天蒙蒙亮便起床,把織好的布疋拿到興寧縣城回布換紗,來回步行幾十公里的路程。回到家又漿紗、曬紗、做紗筒、紡紗、織布,還要下田駛牛種地。年幼的黃麗光看到父母沒日沒夜艱辛勞作,心里很是過意不去,便常常自覺幫做家務。父母總是心痛孩子:“兒子,你只管念好書,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黃麗光回答說:“爸媽為我日夜操勞,我做點小事算不了什么,我長大后,決不會讓你們受苦受累。”
有一天,黃煥全夫妻倆分上半夜和下半夜織布,天剛蒙蒙亮,便帶上布疋急急趕路。剛走了一段路,發(fā)現(xiàn)后面一直有劫賊跟蹤。夫妻倆急中生智,快步跑到大嶺上路邊向一羅姓人家求助,才逃過一劫。黃麗光得知此事后,跪在雙親面前痛心地說:“爸媽,你們這樣拼命掙錢,實在太辛苦啦。” 父親扶起小麗光和藹地說:“孩子,你還小,你要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我們家里雖然窮,但我們要窮則思變,才能求生存,求發(fā)展,要硬氣做贏人。”黃麗光懂事地點點頭,連聲說:“孩兒牢記父親教誨!” 從此以后,黃麗光邊讀書邊幫助家里織布,經(jīng)過努力拼搏,1945年考上了廣東文理學院 。
為了激勵本屋成績優(yōu)秀的子孫讀書,老新屋設(shè)餉為黃麗光繳交上大學的學費。老新屋人崇文重教,子孫后代勤奮讀書的人和事層出不窮,培育了不少人才。清朝秀才有黃愽余,黃耀華(1865年)、黃旗華、黃萱華,民國時期有大學生4人。新中國建立后,考取了大學的有32人。其中,有3人在加拿大、澳洲等地留學。1984年,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到該屋視察織布情景時,高興地與該屋村民合影留念。老新屋人為讓后輩牢記前輩艱苦拼搏的傳統(tǒng),便在中廳懸掛那幅詩配織布機的圖畫。
Hash:4aa11549b6a062097ec300e8d90c8c6eb6264018
聲明:此文由 家在坭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