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景點導(dǎo)游 拙政園景點講解
導(dǎo)讀:拙政園景點導(dǎo)游 拙政園景點講解 1. 拙政園景點講解 2. 拙政園景點講解語錄 3. 拙政園景點講解導(dǎo)游詞 4. 拙政園景點講解app 5. 拙政園景點講解多少錢 6. 拙政園景點講解卅六鴛鴦館 7. 拙政園景點講解配圖 8. 蘇州拙政園景點講解 9. 拙政園景點講解詞
1. 拙政園景點講解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
據(jù)《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huán)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于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shù)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fēng)光。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fēng)范。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fēng)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guān)。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nèi),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fēng)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jié)合、虛實相間空間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4)園林景觀,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fēng)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fēng)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 ?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dāng)如玉蘭潔”);雪香云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fēng)處的松(“風(fēng)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園真是我國園林建造的巔峰啊!
2. 拙政園景點講解語錄
1、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出自:元·譚惟則《獅子林即景》。譯文:人人都說我居住在城市里,我自己感覺在萬山中,說明蘇州獅子林假山多、奇、秀。
2、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出自:明·文徵明《拙政園圖詠·若墅堂》。譯文:是人居住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喧鬧,雖然是城市卻有山有水。形容蘇州拙政園環(huán)境好,幽靜。
3、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這句話是造園專家陳從周提出的。從全國范圍看,蘇州古典園林在風(fēng)格上獨樹一幟,為文人寫意式園林的杰出典型,今保存者為數(shù)最多也最完整。意思是說蘇州園林是最美的,比江南園林都要上一檔次。因為私家園林以江南一帶最為美麗,它們的特點是小巧玲瓏,清雅俊秀,而蘇州園林正屬于江南一帶。
4、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出自:宋·蘇舜欽《滄浪亭》。譯文:一條小徑環(huán)抱著山林,安然閑靜處于城市之間。這是描寫蘇州滄浪亭的。
5、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出自:唐·杜荀鶴《送人游吳》。譯文:姑蘇城中屋宇相連,沒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滿了小橋。蘇州是名副其實的水城,城內(nèi)河網(wǎng)交錯,多水港、小橋,因此顯得“閑地少”。
3. 拙政園景點講解導(dǎo)游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游覽著名的拙政園。拙政園是典型的明代園林作品,宅園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拙政園全園以水為中心。她共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請看,東部東側(cè)為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gòu)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它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多美啊!
穿過東園,我們就來到了中園。中園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大家請看,那間古色古香的房子就是以荷香喻人品的主廳遠香堂,四面長窗通透,可環(huán)覽園中景色。各位,請大家一起來到廳北,這里有臨池平臺,隔池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
這里的池水清澈,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四季景色因時而異,美不勝收啊!讓我們再往西走,就可以看到西園。西部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那就是西園的主要建筑——三十六鴛鴦館,是當(dāng)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
晴天由室內(nèi)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拙政園到處都有秀麗的景色,三天三夜都說不完,請你們慢慢游覽。大家在游覽的時候請注意衛(wèi)生與安全,不要亂扔垃圾。
4. 拙政園景點講解app
拙政園,是中國一座著名的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它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 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qū),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zhì)樸、疏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fēng)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gòu)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政園中園的建筑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guān)。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區(qū)還有微觀樓、玉蘭堂、見山樓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園中之園——枇杷園。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shù)的風(fēng)格占了上風(fēng),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qū)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shù)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cè)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dāng)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nèi)陳設(shè)考究。晴天由室內(nèi)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cè)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fēng),我”。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頓感到這里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fēng)之爽。西部其它建筑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fēng)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拙政園的建筑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nèi)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gòu)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fēng)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qū),把風(fēng)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實境再現(xiàn)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luò),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chǎn)生不同的 藝術(shù)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chuàng)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它與陳德避暑山莊、留院、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
觀蓮拙政園賞析為大家?guī)磉^了,希望我們能夠知道賞析寫景類文章的方法,這樣當(dāng)我們在做寫景類現(xiàn)代文閱讀的時候就簡單了。
5. 拙政園景點講解多少錢
拙政園位于蘇州城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qū),體現(xiàn)典型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
1961年3月,拙政園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游局、建設(shè)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zhǔ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6. 拙政園景點講解卅六鴛鴦館
概括觀蓮拙政園文章內(nèi)容
下文為觀挫政園有感:
“務(wù)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畫”這是最初從葉老先生筆下對蘇州園林的印象,一直都渴望有朝一日能親身體驗“如在畫中游”的實感,直至2006年這個愿望才得以實現(xiàn)。11月11日,在總公司的組織下,有幸初識“廬山真面目”,大有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留戀忘返的游意。
世界上最美的園林在中國,中國最美的園林在蘇州,而蘇州最美的園林是拙政園。我們的景點就是概蘇州園林之精華的拙政園。拙政園位于蘇州婁門東北街178號,占地78畝,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紀(jì)初的古典園林,也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它是我國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同時具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四項桂冠的園林。
拙政園分東、中、西三大部分,一條回廊貫穿始終。跟隨導(dǎo)游,我們自東門穿過蘭香堂,邁過三級石梯步入回廊,回廊的左邊是許多長方形的鏤窗,透過窗子能看到很深很深的園子里如畫的風(fēng)景,緊挨著廊沿外偶爾一棵油綠油綠的植物靠著假山,從回廊中間左轉(zhuǎn)正過身去會讓你意不想不到地看到墻上有一幅自然生成的畫。回廊右邊是圓柱支撐著廊頂,放眼望去,沒有實物會遮住你欣賞遠景的視線,當(dāng)然,在這條彎彎曲曲的回廊兩旁是找不到對稱和雷同的感覺,似乎每走一步就是一道風(fēng)景、每到一個位置都有一個驚喜。走出東園,遠遠望見中園的垂柳像溫柔的少女輕拂著水面。中園是拙政園的核心,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怡人,讓人不知不覺中就溶進了大自然的懷抱,面對此情此景,我想到了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此刻用這句話來形容久居都市人的心情一點也不為過。走近梧竹幽居,四面都是圓洞門,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景觀,東面是小橋流水,南面是垂柳戲水,西面是雅竹,北面是半露天色的屋檐,靠近了才發(fā)現(xiàn)屋檐邊上有著不同的雕刻,令人? ??得不贊嘆設(shè)計師的別具匠心。走出梧竹幽居,旁邊的廳堂林立、錯落有致,對面巖島靠池,溪橋相連,一切都宛若自然。沿著鋪滿硪卵石的小徑,穿過曲折的回廊,步入西園,首先投入眼簾的是倒影樓,樓墻上的柳枝在微風(fēng)中舞動、樓臺的倒影在池中小憩。三十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館、蘭雪堂等使西園的風(fēng)景獨特而又不出全園的整體布局。
走出拙政園的西門,凝視著門墻上“拙政園”并成一行約有半米高的三個大字,我深切地感悟到晉代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的真正含義。也由衷地贊嘆園林設(shè)計師和匠師們的偉大,是他們的智慧和心血才有今天的拙政園,才有了陶老先生筆下的“如在畫中游”。
7. 拙政園景點講解配圖
蘇州四大園林,也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分別是指拙政園、留園、獅子林以及滄浪亭。
這四大園林雖然同屬我國江南私家園林,又共同處在蘇州,但卻因建造時間的不同、建造者的不同、園主人身份及其性格的不同、各自含有各自的特點。
一、拙政園的特點
1、建造時間:公元1513年,歷經(jīng)明清兩代。
2、占地面積:5.2公頃。
3、規(guī)劃布局: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園區(qū)。其中,中部園區(qū)基本保留明代風(fēng)貌,也是全園精華所在。全園整體布局自然,北島南院,水系呈P形,兩條東西向長長的水面延展了景觀空間。代表性景點有遠香堂、小飛虹、宜兩亭、與誰同坐軒等。
4、園主人:明代御史王獻臣。
5、名稱緣由:園主人因做官不得志,故引用晉代詩人潘岳《閑居賦》描寫澆花賣菜的情景,表達保持清高的心境。
二、留園的特點
1、建造時間:明代1522年至1566年間。
2、占地面積:3公頃。
3、規(guī)劃布局: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園區(qū)。東部園區(qū)突出建筑庭院的特色,中部園區(qū)突出假山水景的特色,西部園區(qū)突出山林野趣的特色。代表性景點有明瑟樓、冠云峰、五峰仙館等。
4、園主人:明代少卿徐泰時。
5、名稱緣由:留園取意在于優(yōu)美的園林風(fēng)光幸免于戰(zhàn)亂。
三、獅子林的特點
1、建造時間:公元1342年。
2、占地面積:1.1公頃。
3、規(guī)劃布局:園區(qū)分為祠堂、住宅、庭院三部分。獅子林以小巧精致見長,山水及路徑蜿蜒曲折變化多樣。代表性景點有臥云室、問梅閣、真趣亭、五松園等。
4、園主人:天如禪師惟則。
5、名稱緣由:禪門弟子擁戴師傅所建造,因園內(nèi)種植許多竹子,同時竹子下面怪石林立,形狀像獅子,以此得名。
四、滄浪亭的特點
1、建造時間:公元1041年至1048年。
2、占地面積:1.08公頃。
3、規(guī)劃布局:全園的規(guī)劃以假山為中心,建筑物環(huán)繞在假山的周圍,地形具備高低起伏的變化,山中樹木蒼翠清幽富有山林野趣之美,巧用借景手法,將園外的水與園內(nèi)的假山連系在一起,擴展了園區(qū)的景色。代表性景點有明道堂、瑤華境界、清香館、翠玲瓏等。
4、園主人:北宋詩人蘇舜欽。
5、名稱緣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觸景生情而提名。
8. 蘇州拙政園景點講解
園林特點 1,以水見長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 ?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shù)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fēng)光。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fēng)范。 2,庭院錯落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fēng)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 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 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guān)。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 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nèi),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fēng)光。 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jié)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 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3,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 截至2014年,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
9. 拙政園景點講解詞
①妙在得景:園林建筑布局不象宮殿、寺廟和一般住房那樣呈軸線對稱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環(huán)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視線和觀景點,以得體為原則。園林的最大功能是觀賞。實現(xiàn)觀賞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體的人。所以構(gòu)園重在構(gòu)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重過何氏園五首》,就描寫了園中有景,景中有人,人與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園思想。他寫道:“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綠垂風(fēng)折筍,紅綻雨肥梅”,此乃園中景也。“興移無灑掃,隨意坐莓苔”,“石闌斜點筆,梧葉坐題詩”,乃景中人也。人們有了這種境界,方可悟構(gòu)園神理。造園之道,還在于“悟”。悟即領(lǐng)會造園之意境,建筑之虛實。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異。王國維《人間詞話》言境界云? ??對象不同,表達方法亦異,故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境也。“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詞境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曲境也。園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詩情畫意,在實際事物中體現(xiàn)出來,就是園林之意境。園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詠景之境界,“景露則境界小,景隱則境界大”,“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得山”,“幾個樓臺游不盡,一條流水亂相纏”等,則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許多園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紅樓夢》大觀園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虛構(gòu)之處。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處正在此。造園之道正亦如斯,所謂實處求虛,虛中得實,淡而不薄,厚而不滯。如園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題欣賞上以感情悟物,且進而達人格化。在上述景與人、虛與實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導(dǎo)下,就不難理解和運用構(gòu)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園林建筑的空間處理不同于一般封閉方正的布局形式,盡量避免對稱,要求有曲折變化。如曲徑、曲橋、曲廊等,設(shè)計時要曲中寓直,靈活應(yīng)用,曲直自如。園林中兩側(cè)都有風(fēng)景,隨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離延長,趣意加深。由此可見,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據(jù)這一原理,園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徑多于主道,則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尋,有泉可聽,有石可留,吟想其間,所謂“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須登,可小立顧盼,故古時多采用磴道。園林建筑變化多姿,還可使游人獲得小園大覽、大園短覽之感。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其要諦就是采用“空靈”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慮。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賞,辦法就是改變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蘇南之園,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寧紹之園,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無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構(gòu)成水面形態(tài)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剛,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園林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園林空間隔則深,暢則淺,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變化,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因此在設(shè)計上常采用大園套小園,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極多,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濠濮間、畫舫齋,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海棠塢等。如果入門便覺個大園,內(nèi)部空曠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園亦未必游遍全園。如果景物有特點,委宛多變,游之不足,下次再來。風(fēng)景區(qū)也好,園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盡。除了以墻、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間外,還要穿插山石樹木,使空間變化靈活而不呆板。花墻或墻上開設(shè)漏窗,不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間互相滲透。通過分劃空間的大小對比,使人感到景物層出不窮。此點正是我國園林建筑技術(shù)的特色之一。
③貴在自然:園林之美,貴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點景”作用,可謂錦上添花,但花終不能壓錦也。基于這一要求,園林疊山理水應(yīng)盡量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國古代許多疊山家從來主張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園林建筑也要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如明末清初張南恒所主張的平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構(gòu)園家們?nèi)绻軌蚶斫膺@個道理,就不至于使園林建筑離自然太遠,并多少能呈現(xiàn)水石交融的美妙 境界。如作為棲息小休的賓館,宜著眼于周圍有幽靜之境,能信步盤桓,游目騁懷,故室內(nèi)外空間互相呼應(yīng),以資流通,晨餐朝輝,夕枕落霞,坐臥其間,小中可以見大。反之高樓鎮(zhèn)山,汽車環(huán)居,喇叭徹耳,好鳥驚飛,俯視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見小,渺不足觀,以城市之建筑奪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損,游者掃興而已。所以有些園林專家一再提倡:風(fēng)景區(qū)(包括園林)之建筑,宜隱不宜顯,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頂(山頂),須變化多,要隨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風(fēng)格,求古樸之情趣,如小院曲戶,粉墻花影,“城市山林”,兩得其宜。這樣園內(nèi)建筑可互為對景,園外佳景,可借入園內(nèi),而建筑本身能與地形結(jié)合,越山跨水無所不宜,有的還可與山石巖洞結(jié)合成為自然與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憶記長白園(即蘇州天平山高義園)云:“園外有長堤,桃柳曲橋,蟠屈湖西,橋盡抵園:園門故作低小,近門則長廊復(fù)壁,直達山麓,其繒樓慢閣,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見也。”目前,我國有些風(fēng)景區(qū)及園林,移入許多與自然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磯,除臨水一面尚可觀外,余則黑云滾滾,勢襲長江。有人坐石磯戲為打油詩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飛,久棲于斯,坐以待斃。”總之,古跡之處應(yīng)以古為主,園林之處應(yīng)以幽秀為主,自然景區(qū)應(yīng)以天趣為主,切不可移入不協(xié)調(diào)之建筑。否則,祖國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將受大損矣。為了避免遠離自然的弊病,園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單體與環(huán)境意境協(xié)調(diào),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來氣氛,后者可以通過所謂模山范水來實現(xiàn)。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湖區(qū)建筑以仿江南勝景為主,并且采取蘇州集錦式建筑,繪畫著重清淡色調(diào),絕禁重彩,與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調(diào)。平原應(yīng)和山區(qū)則仿北方景色為主,再加上園外奇峰異景,構(gòu)成北國風(fēng)光。山莊就因仿全國各地勝景,考慮當(dāng)?shù)丨h(huán)境特點加以再創(chuàng)造設(shè)計,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園林要素表達出預(yù)想的境界,辦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尋覓借景。晉陶淵明的千古絕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暗示一種“借景”。北京圓明園,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園內(nèi)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園,終成“萬園之園”。無錫寄暢園為山麓園,景物皆面山而構(gòu),納園外山景于園內(nèi)。可見,許多園林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問題的關(guān)鍵是在于“借”。陳從周先生提出:“園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時’。花影、樹影,云影、水影,風(fēng)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響成曲”。如今城市造園,已成定勢,但要臻其美,關(guān)鍵在“借景”,招城外山色、遠寺浮屠入園。
⑤奇在隔景:園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別是市園。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園內(nèi);隔者是屏谷丑于園外。合分本相對而言,亦相輔而成,不隔其俗,難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觀一面者,有能觀兩面者,在乎選擇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其后墻外緊臨地安門西大街。如果不用邊廊相“隔”,則市囂之氣會歷歷在目,從而損害古園氣氛。今游人入園,目光被邊廊亭閣絕然遮隔,盡管身居市街包圍,亦無摒棄仙境之感。上海豫園也是一例:此園翠秀堂,乃盡端建筑,廳后為市街,然面臨大假山,深隱北麓,人留其間,不知身處市囂中,僅一墻之隔,判若仙凡,可見隔之妙哉!我國江南? ?園,無不皆存前奏。滄浪亭雖屬半封閉之園,而園中景色,隔水可呼,緩步入園,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園林雖有樹木、山水、建筑構(gòu)成,此為共性;但每個園林又有特色,此為個性。如蘇州四大名園中,網(wǎng)師園是以靜觀為主,拙政園以動觀為主,滄浪亭之蒼古,留園之華瞻,它們各具特色,吸引游眾。又如北方園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頂,而用卷棚屋頂(如卷棚懸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輕巧和曲線輪廓。南方園林中建筑的屋頂翼角采用嫩戧起翹,更突出了屋頂曲線。而古代帝王苑囿中為了表現(xiàn)仙山樓閣的境界,集中當(dāng)時能工巧匠的神技,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黃鶴樓、滕王閣以及北京故宮角樓、頤和園佛香閣、畫中游等。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視造型及輪廓,表現(xiàn)了我國園林古建精華,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風(fēng)格上。還有一些園林,如蘇州網(wǎng)師園,有亭名“月到風(fēng)來”。它臨池面向,有粉墻若屏,正擷風(fēng)花雪月勝景精華,體現(xiàn)了客觀存在的風(fēng)月招之即來、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該亭成了網(wǎng)師園具有特色的點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為西湖的點景標(biāo)志建筑之一,因無潭則景不存。人常言:畫龍點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藉之以題辭,辭出而景生。我國許多亭臺樓閣,都題有對額,這種題辭無不起著“點景”作用。
⑦首在神氣:巨山大川,古跡名園,首在神氣。所謂神氣即指園林建筑全局、總體或風(fēng)格。它是決定園林局部單體建筑的基因,任何構(gòu)園師若不先觀全局、風(fēng)格和神氣,而一味追求枝節(jié)瑣碎問題,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難以定論的局面。“五岳”之所以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氣”之旺。今規(guī)劃風(fēng)景區(qū)或園林,若不解“神氣”,必至庸俗低級,有污山靈。又如蘇州園林建筑,其風(fēng)格在于柔和,吳語所謂“糯”;揚州園林建筑,風(fēng)格則多雅健。只有風(fēng)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單體,宜亭施亭,宜榭設(shè)榭,山疊何派,水引何式。總之,這些單體建筑,都必循風(fēng)格之特征。
⑧貴在層次:山不在高,貴在層次。峰嶺之勝,妙在深秀。園林同山景一樣,也要深秀而富層次。布局時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見其片斷,不逞全形,圖外有畫,咫尺千里,余味無窮。例如,園林建亭須略低山巔,植樹不宜峰尖,山露腳而不露頂,露頂而不露腳,大樹見梢不見根,見根不見梢等,都是增加園林層次的造園藝術(shù)特征的措施,是符合“遠山無腳、遠樹無根、遠舟無身”等造景機理的。有些園林,如無錫的梅園,常州的紅梅閣園,內(nèi)植許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園內(nèi)處處成圖,實現(xiàn)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總之這些造園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層次變化的作用。
Hash:335bd66ffbe1652e03a0b46ac0e9126f1bd75b5d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